(通讯员保丽萍 报道)六月的新疆骄阳似火、酷暑难耐,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新时代地质人为国找矿的步伐。在天山北麓博尔羌吉的崇山峻岭上,一群身穿红色工作服的找矿者伴随着朝阳出门,迎着晚霞归队,在大山深处的舞台上展现地质人艰苦奋斗的英姿。6月初,新疆地调院承担的哈密地区地质项目正式拉开野外工作的序幕。
快速组建队伍。新疆地质调查院认真贯彻落实大队工作会议精神,在“扎根南北疆”发展地勘业中开拓市场,顽强奋斗。上半年,他们承担阿克苏、喀什等地区的地质工作,连续爬山涉水3个多月,野外工作百余天而未获得片刻休息机会。当获得新的地质项目后,院里抽调技术骨干,连同大队派出的年轻同志一道,快速组建了找矿队伍,第一时间与项目主管单位进行合同洽谈、技术交流,开展野外现场踏勘、完善地质设计,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地质生产的各项准备工作,为迅速投入新的找矿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提升能力素质。面对“新地区、新项目、工作任务重、年轻人员多”的客观情况,项目组负责人罗瑞平及时开展了思想动员和形势任务教育,组织大家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精神,学习了党对科技人员的要求,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职工头脑。开展了安全生产及绿色勘查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重点对首次从事野外工作的3名年轻同志给与了重点辅导和手把手指导,力求快速消除他们的短板弱项,提升整体工作能力,做“政治过硬、业务高强”的地质工作者。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使全体职工熟知了工作任务、安全生产、绿色勘查与地质技术质量要求,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团结奋斗、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为全面开展野外工作奠定了思想与业务基础。
突出质量成果。针对所在项目的设计要求和工作特点,项目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业务技术培训,完善了质量管理制度。技术负责人张勋主动把自己连续六年在新疆工作中获得的找矿经验和质量管理办法传授给大家,按照北疆地区的成矿规律部署工作、指导实践。他们始终坚持“找”当头、质量为重,认真开展地质路线测量和地质研究,不放过任何一个矿化露头和疑难现象。在面上路线调查中,每当发现有找矿意义的地质现象后,相互之间在第一时间用对讲机传达信息、交流认识、总结找矿标志,从而获得了准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他们始终突出成矿条件分析和成矿规律研究总结,不断深化地质认识,持续扩大找矿成果。在20多天的找矿中,项目组先后认定了3条控矿构造和含矿断层,发现了百余米宽的与铜矿化关系密切的石英脉密集区和有找矿意义的岩浆岩体及其构造蚀变带,地质成果引人注目。
坚持苦干实干。项目组工作人员共同认识到,哈密地区地质项目无论是人均承担的实物工作量之重,还是可用野外工作时间之少,都是近年来大队地质工作中首屈一指的。他们主动弘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和“地质三光荣”精神,迎着困难上,盯着烈日干,以“开局就是决战的紧迫感”开展工作。在20多天的时间里,连续工作未休息,每天重复着“工作-吃饭-睡觉”的简单过程,与驻地毗邻的风景古迹也顾不上看上一眼,项目组已经形成了“野外观露头、室内察标本、白天攀高山、夜晚查资料”的良好工作习惯。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勇挑重担,以身作则,年轻同志曾诚和新员工钟华聪积极跟进,工作主动,没有怨言。科技人员工作热情高涨,工作作风扎实,翻山越岭跑线找矿不停步,就连汽车驾驶员帮助照相采样同样忙。首次从事野外工作的两位女同志,巾帼不让须眉,坚持边学习边工作,工作热情高涨。尤为值得肯定的是,物探专业毕业的朵义强同志,服从工作分配,吃苦耐劳,干什么学什么,如饥似渴地学习地质找矿知识,坚持白天上山找矿,晚上同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一道加班加点,工作学习到深夜2点以后,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受到了队上老同志的肯定。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项目组成员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牢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立足正在开展的地质项目,在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中作出新成绩。持续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突出质量成果,发扬“扎根边疆、精益求精、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新疆精神,力争在九月底大雪来临前全面完成各项野外地质工作。
项目组成员学习规范、讨论地质设计
项目组在野外开展技术培训,统一地质认识
科技人员在野外讨论矿化及围岩蚀变特征
科技人员在野外研究金矿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