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是一个涉及预防、控制和消除工作环境中对劳动者健康有害因素的领域,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相关权益。职业卫生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相关疾病的防控、职业健康管理和服务以及职业健康监管等方面。
什么是职业病?
按照2011年12月31日修正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根据2013年12月修订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它包括10大类、132种职业病,分别是:
1. 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煤工尘肺、水泥尘肺、电焊工尘肺等;
2.职业性皮肤病。有接触性皮炎、电光性皮炎等;
3.职业性眼病。有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等;
4.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有噪声聋、铬鼻病、爆震聋等;
5.职业性化学中毒。有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氯气中毒等;
6.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有中暑、减压病、高原病、航空病等;
7.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有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内照射放射病等;
8. 职业性传染病。有炭疽、森林脑炎、布鲁氏菌病等;
9. 职业性肿瘤。有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癌,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等;
10. 其他职业病。有金属烟热等。
劳动者了解职业卫生的方式有哪些?
首先,可以通过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其次,提升职业健康素养,即劳动者获得职业健康基本知识,践行健康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防范职业病和工作相关疾病发生风险,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劳动者自己也可以主动学习和了解《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便更好地理解并保障自身的职业健康权益。
我国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重要文件,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重点任务、重点措施和重点领域,其中包括了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
为了提高公众对职业卫生的认知度和理解深度,我国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如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是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在此期间,各地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以提高公众对职业病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