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纪检监察
清风廉历 | 苏轼:一心为民 行成于廉
信息来源: -        发表时间:2023/10/11       阅读次数:  1975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水利专家。历任大理评事、黄州团练副使、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的文章纵横肆意,诗作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豪迈洒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还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感觉“多才多艺”这个词就是专门为他造的。
然而,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三起三落,官职最高升至尚书,最低被贬至团练副使,他做官的足迹遍及今天的11个省份。但是无论在庙堂还是陋室,苏轼都穷达如一,始终坚守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品格操守。
公元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公元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公元1074年至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知州。他勤政贤良,为了百姓,身先士卒,在任一年就完成了抗击蝗灾、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治盗安民的壮举,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即便环境艰难、生活困苦,也始终不忘为官之责,尽心竭力为密州大地和在此生活的百姓解困救难。
公元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有一次发了大水,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大户人家争着逃出城外避难。对此,苏轼说:“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于是,苏轼住在堤上,派官吏分段把守,从容镇定地指挥军民加厚墙基、加高墙体。大家见苏大人一直在场,干活更加卖力。洪水围城45天,苏轼就在堤坝上坚守了45天,直到水患消除,最终保住了徐州城。
公元1089年,苏轼担任杭州刺史。适逢杭州大旱,他拿出朝廷给他的路费赏赐,买来粮食救济灾民。之后,他降低粮价,修建医馆,治疗瘟疫,帮助百姓平安渡过灾年。
紧接着,苏轼开始全面治理西湖。由于多年没有疏浚,湖中淤塞过半,湖水干涸,杂草丛生,无法保障当地百姓生产生活。
苏轼实地勘察后发现,茅山有一条河专门容纳钱塘江潮水,盐桥有一条河专门容纳西湖水,于是他疏通这两条河道以通航。又修建堤堰闸门,控制西湖水的蓄积与排泄,使得携带大量泥沙的钱塘江潮水不再进入杭州城内。他还修复了此前刺史李沁修建的六井,将西湖中挖出的淤泥堆积在湖中,南北长三十里,修筑成长堤以来往行人。
苏轼在西湖中种下大量的菱角,让水草不再生长。又在长堤上种下芙蓉、杨柳,望去美如图画,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每到春天,苏堤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便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公元1091年,苏轼被贬颖州,也曾疏浚颖州西湖,并筑堤。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他又拿出朝廷赏赐的黄金,捐助疏浚西湖,修起一条长堤,极大方便了百姓的生活,当地百姓欢庆不已。
苏轼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丰财、强兵、择吏”。在丰财问题上,他既主张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又强调“节用以廉取”;在强兵问题上,他主张“深戒用兵”;在择吏问题上,他主张“兼用考试、察举之法”,既要防止失于仓促,又要防止请托之风。在他从政40余年中,为此做了不少努力。
苏轼一生坚持清廉是六事之本,他在《六事廉为本赋》中提出“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认为功业毁废于贪婪,德行养成于廉洁,为官从政应以廉为先,告诫为官者要心胸坦荡、两袖清风,才能善始善终。他还提出“节用以廉取”的主张,要“省无益之费”,从民本出发,反对铺张浪费。
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于常州。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终身恪守“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准则,临终前作诗云:“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他一生忧国忧民,廉洁无私,无论穷达显隐,始终不改初心、不改其志,除弊政、安民生,这份乐观豁达、豪迈磊落、担当尽责,值得今天的党员干部反思、学习和效仿。

甘肃省核地质二一三大队版权所有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花牛路19号  邮编: 741020电话:0938-2736315 传真:0938-2914932
网址:http://www.hd213.com 邮箱:hdz213@126.com
备案号:陇备08080754号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388号